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和國70年的偉大征程,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本欄目從今天起開設“愛國情 奮斗者”專欄,將集中展現(xiàn)江淮兒女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奮斗歷程和感人故事。今天首先走進合肥科學島,為您介紹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人造小太陽團隊。
【實況】我們期望能夠在EAST首先率先實現(xiàn)穩(wěn)態(tài)運行模式,未來ITER(國際熱核聚變堆)就是采用這種模式......
龔先祖是“人造小太陽”團隊試驗運行的負責人,每周一的早晨,他都要對上周試驗情況進行總結和布置新的一周試驗任務。接下來一段時間,他們將要對“人造小太陽”裝置進行全面的查漏補缺,為今年的試驗計劃和目標做最后的準備工作。
核聚變裝置試驗運行總負責人 龔先祖
現(xiàn)在目前我們這個裝置,主要是探索未來能夠適合于反應堆運行條件的這些物理參數(shù),我們通過物理的集成,通過技術的集成,能夠達到滿足未來反應堆的運行的條件。
相對于目前采用裂變原理的核電站來說,聚變能不僅屬于無污染的清潔能源,而且原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懷揣著赤子之心的老一輩科學家們便組建了“人造小太陽”研究團隊,并立足合肥開始了中國聚變能的摸索前行。
核聚變裝置試驗運行總負責人 龔先祖
聚變本身來說的話,難度之大,可能超出人們的想象。我們能不能建造一個類似于太陽的一個裝置。能夠產生聚變能
1992年,大學畢業(yè)的龔先祖加入到“人造小太陽”團隊的時候,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聚變能理論研究基礎,但是要想更進一步,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裝置??茖W家們秉承夸父追日般的精神,先后攻克了裝置運行所必須經受的上億攝氏度超高溫,零下269攝氏度超低溫,超強磁場,超高真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難題,并最終在2006年自行設計研制出國際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
核聚變裝置試驗運行總負責人 龔先祖
在等離子所我們有句話,我們沒有節(jié)假日,就說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不能保證休息。
自2006年以來,“人造小太陽”團隊已經在裝置上開展了13輪物理試驗,總放電次數(shù)接近9萬次,目前中國的核聚變研究已經創(chuàng)造了包括101.2秒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1億度高參數(shù)等離子體的穩(wěn)定運行等多項世界記錄。實現(xiàn)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核聚變工程之路。
法國原子能委員聚變研究所 所長 貝庫雷
合肥在聚變技術上的進展和發(fā)展速度十分驚人,目前在聚變領域的地位十分重要。
核聚變裝置試驗運行總負責人 龔先祖
我們包括等離子體所能發(fā)展到今天應該與國家的逐漸強大,與我們經濟實力的增加密不可分的,依托我們自己的科學家們這種敬業(yè)、勤奮和追求,這種情懷可能是一個人的興趣,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國情懷。
目前,這一大科學裝置共有20類大的子系統(tǒng)、68項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在運轉。依托后發(fā)優(yōu)勢,“人造小太陽”團隊還以國家的名義,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并成功推動了中國聚變工程技術和產品的揚帆出海。
中國聚變中心主任 羅德隆
現(xiàn)在我們已經開始把其它國家做不了的,現(xiàn)在也都拿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做,帶動了我們國家一批科研技術人員、一批企業(yè)進入到了一個國際化水平,為我們未來下一代堆的設計研發(fā)等等方面,全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創(chuàng)新永遠在路上,在取得一系列科研突破后,“人造小太陽”團隊“鞍馬不歇”,借助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眼下他們又開始著手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的研究和驗證,中國核聚變改寫能源歷史的篇章,正在經他們之手徐徐翻開。
意大利能源和可持續(xù)經濟發(fā)展委員會聚變技術所 所長 Angelo Tuccillo
隨著最新的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這里將成為核聚變領域內中國的研究中心,乃至世界的研究中心。
核聚變裝置試驗運行總負責人 龔先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實現(xiàn)引領性原創(chuàng)成果的重大突破,聚變能作為國家戰(zhàn)略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新的創(chuàng)新政策的支持下,通過我們科研人員的努力,我們有信心在中國率先實現(xiàn)聚變能的應用,這也是我們全體聚變人的中國夢。(記者 姜相民 聶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