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合肥11月19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采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字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qū)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里的高分辨率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研究成果日前發(fā)表在地學領域國際期刊《地理學研究通訊》上。
中國大陸及鄰近地區(qū)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被印度板塊、菲律賓板塊以及太平洋板塊所包圍,是地球上構造背景最復雜、構造活動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巖石圈速度結構是了解中國大陸地下構造及其動力學演化的重要基礎,也為認識地震與其他地質災害及防震減災提供關鍵信息。
整體上看,Vp和Vs的淺部異常很好地反映了中國大陸構造分布特征,深部顯示青藏高原中下地殼具有顯著的低速異常以及華北克拉通具有相對較薄的巖石圈。這個中國大陸巖石圈統(tǒng)一地震速度模型命名為USTClitho1.0。研究組利用人工爆破數據、瑞利面波數據以及棋盤分辨率分析對所得速度模型進行了可靠性驗證分析,結果表明該模型在中國大陸大部分區(qū)域具有較高的分辨率,水平方向上大約可以達到50—100公里。這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第一個基于地震體波走時成像得到的成像分辨率高達約50—100公里的中國大陸巖石圈三維速度結構模型。這個高分辨速度模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大陸內部結構和構造特征、探討地震孕震成因以及地球動力學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模型。(記者:吳長鋒)